The Economist Espresso - 別讓沒國際觀的新聞台侵蝕你的時間!

The Economist Espresso - 別讓沒國際觀的新聞台侵蝕你的時間!

台灣其實是有些矛盾的。不論從國際處境、地緣政治,到天然資源來看,台灣應該是要很有國際觀,也必須比任何大國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。然而在實際上,台灣新聞媒體的注意力往往被內部的政治與八卦所占據,而有時研究者或實務人士對於自己專業以外的所知似乎也有極限。

這款app,就像是每日清晨的一杯濃縮咖啡,精簡的內容秀出所謂的「標題」與「關鍵字」,除了隨時更新我們的「病毒碼」外,它還有許多讓人愛不釋手的小功能 (如切換關注區域與小日曆模式等…) 。

從去年因區域經濟整合引發之服貿爭議,到最近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AIIB 的意向書,以及時隔 28 年美軍 F-18 戰機再臨台灣空軍基地等事件,我們究竟該怎麼觀看國際新聞?如何解讀國際事件背後的深層意涵?這些國際脈動,對於台灣與我們個人的未來又有什麼影響?當全球化與台灣以外的世界,將更左右我們的未來時,那我們是否也已備妥一個分析國際局勢的架構?記得 2010 年時第一次在倫敦希斯洛機場候機時買了《經濟學人》所出版的 The World in 2010 。那時我就對於發展出一套看世界的方法,感到非常著迷。

目前自己初步的心得是:當分析迅速變動中的國際事務時,或許可使用 3 層次的閱讀法:

1) 先廣泛閱讀「標題」

我通常先用淺色的螢光筆標出整篇文章、整本雜誌甚或一本書包括圖表與廣告的所有標題。你會發現所需時間並沒想像久,且掃讀完會產生已掌握整體架構的莫名信心。

2) 接著抓出「關鍵字」

此時我會用較鮮豔的螢光筆在每個段落中,逐一尋找各「專有名詞」,如:法律條約、國際組織、會議名稱、國家與區域、重要人名、時程或任何嶄新的名詞與縮寫等,這些都是構成一個國際事件的核心資訊。

3) 最後思考其間之「關連性」以及該媒體的可能立場

對於一段論證或討論所引用的數據與資料,我喜歡用鉛筆略畫結構或逐點整理筆記 )。若持續將每天發生的事件,分門別類地放進自己的框架中觀察,再進而比對其他專家的評論或專欄觀點。

如此長久下來,或許就會有些脈絡可循,並能累積自己的知識敏銳度、練習以世界的視野尋找新的活路。

而最近更發現智慧型手機上已有 The Economist Espresso 這個免費的 App 軟體。正如其名的,它就像是每日清晨的一杯濃縮咖啡,精簡的內容即是我上面所謂的「標題」與「關鍵字」。除了隨時更新我們的「病毒碼」外,它還有許多讓人愛不釋手的小功能 (如切換關注區域與小日曆模式等)。在此分享給喜歡國際事務與 Espresso 的朋友喝看看。

(本文由作者授權,與科技豆聯合刊出)

楊宗翰
執業律師
經歷 曾獲英國外交部 Chevening 獎學金、教育部公費留學國際環境法學門獎助。 由於熱愛藝術創作,目前也為英國 Cowley & Milton Gallery 所代理之藝術家。他相信藝術,也可作為推動環境保護與社會改革的有效手段。 研究領域 - 國際投資與環境 - 能源產業與企業社會責任
我要分享

相關文章

2022-11-18

在創作路上建立屬於自己的傳奇:楊柏林

「只要感悟到生活美學的召喚便能創作。」楊柏林的創作沒有學界的包袱,也從不給自己設限。他很擅長將作品融入自然與環境中並產生對話,因此所有作品的共通點便是具有空間的穿透性,唯有"自由"才能展現藝術的活力並具有延展的力量。

2022-09-29

北科大EMBA品酒社活動「為你的餐找一支好酒友」:從頭認識餐酒搭配

北科大EMBA品酒社於111年9月3日下午6點半,在心泰原創泰國料理舉辦「為你的餐找一支好酒友」餐酒會,邀請「識酒參葡萄酒工作室」創辦人Matt和Roxy講解品飲知識,讓社員在吸收品酒知識的同時,能品好酒,享佳餚,共度難得的聚會時光。

2021-11-11

要吃幾粒飯?海南雞飯的古早手藝 - 雞飯粒

海南雞飯不但是南洋招牌菜,近年更因為米其林報導,成為來訪星馬的朝聖美食。飽沾雞汁的白飯鋪上雞肉,搭配黑醬油、薑蓉、辣椒醬,菜式簡單卻回味無窮。不過要是認為海南雞飯只是單純的雞肉配飯可就大錯特錯!本篇將為你介紹海南雞飯的由來、吃法,以及大馬家喻戶曉,海外卻鮮為人知的 “雞飯粒” 。